●田野考古报告
广西贵港市上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港市文物管理所 (3)
【摘要】该遗址位于广西贵港市上江口村郁江边。1996年发掘,堆积共3层,可分两期,约为新时期时代中期、晚期。发掘证明了一期遗存早于二期遗存。前者出细长、厚体的石器,陶片以夹粗砂的红褐陶、红陶为主,胎较厚,饰绳纹,可见罐、釜类;后者出宽短、薄体的石器,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新出胎薄的夹细砂黑陶和泥质红褐陶,除素面外,见拍印曲折纹等,有鼎、甑等。二期新出双肩石器和南传的陶鼎,文化面貌有了变化。
【关键词】贵港市; 上江口遗址; 新时期时代; 发掘
河南安阳市王古道村东周墓葬发掘报告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4)
【摘要】2004年8~9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安林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安阳市王古道村发掘2座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一批青铜、玉器。从出土物特征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看,这2座墓的主人可能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中小贵族或中下级的军事将领。它们的发现,填补了安阳地区东周考古的一个空白。
【关键词】安阳市; 王古道村; 东周墓葬; 发掘
篇名:山东即墨市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
河南商丘市发现明武略将军墓
陈钦源、王良田 (30)
【摘要】1999年在商丘市睢阳区王坟乡夏营村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出土青石质墓志铭一盒,另有金头簪、金戒指等文物。志石记载了明武略将军千户马锐的籍贯、事迹及生卒年月。明代墓葬在商丘发现不多,该墓的发现对研究豫东地区明代卫所制度及丧葬制度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商丘市; 明武略将军墓; 墓志铭
作者:山东大学考古系 青岛市文物保护与考古所 即墨市博物馆
●考古文物研究
中西小石器文化比较
杜水生 (34)
【摘要】中国和欧洲地区小石器文化的共同点是打片没有固定程序,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但在Arago遗址中仍有少量的手斧和显示进步的技术因素,而在东欧和中国的小石器文化中都没有出现。“莫维斯线”的成因可能相当复杂,单纯归于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莫维斯线; 小石器文化
关键词:山东 北阡遗址 周代 大汶口文化
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
段宏振 (39)
【摘要】作为典型的冲积平原与浅湖沼地形态的白洋淀地区,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古环境与古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地域。全新世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白洋淀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多年来该区域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全新世气候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直接影响到遗址分布的数量和所处的地貌位置,亦即影响到人类对居住点的选择,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史前文化的经济生活类型。
【关键词】白洋淀; 史前文化; 古环境变迁
内容提要:2007年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对北阡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属于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除了为数不少的房址和柱洞外,一批二次墓葬的发现格外引人注目。一个遗址中非常集中地出现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这在胶东半岛地区还属首次,对研究这一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等重要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学术意义。周代遗存以墓葬、灰坑和围沟为主,出土大量贝壳遗存和陶片等。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 韩建业
(48)
【摘要】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长城沿线的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内蒙古东南部、辽西等地分布有若干石城带,这些石城带基本上都位于当时农业、半农业文化区的北缘,受到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而南北略有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由于这些特点与长城有可比之处,故可称其为长城的“原型”。
【关键词】长城; 石城; 原型;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论马家滨文化之前太湖地区的地理埋葬环境
刘宝山 (54)
【摘要】近年来,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和山东地区陆续发现了距今11000~7000年间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遗址,因此探讨江苏地区马家滨文化之前的地理埋葬问题也是必要的。本文重点探讨了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更新世晚期和早全新世时期的地理埋葬环境,并认为本区也应该存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
【关键词】太湖地区; 埋葬环境; 马家滨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论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腰坑墓葬俗文化——兼说与长江流域同类墓葬俗的关系 杨华
(60)
【摘要】腰坑墓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学者们多把对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这一葬俗文化起源问题的讨论上,并较一致地认为该葬俗最早起源于河南地区。本文对发现的有关材料进行梳理,围绕中原地区先秦时期腰坑墓的起源、用途、性质、发展演变等进行了分析,以澄清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腰坑墓的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其起源亦非河南地区。
【关键词】黄河流域; 先秦; 腰坑墓; 葬俗; 新石器时代
篇名: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C地点发掘简报
关于新砦期遗存研究的几个问题
庞小霞、高江涛 (73)
【摘要】新砦期遗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提出将新砦期遗存独立为一个新的文化——新砦文化。新砦文化的分布范围仍属于广义的豫西地区,其中分布可暂分伊洛下游区(含郑州市区)和颍汝区两个小区;文化类型上可分为新砦类型和花地嘴类型。新砦文化的性质属于夏文化,夏文化包括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关键词】新砦文化; 分布范围; 类型; 性质
作者: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
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 秦小丽
(81)
【摘要】本文在充分收集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遗址资料的基础上,对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构成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多地域间交流的角度,对豫北地区和其他周边地区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检讨,以却思念过豫北地区在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豫北地区; 二里头时代; 陶器; 初期国家
关键词:内蒙古扎鲁特旗 南宝力皋吐墓地C地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宝力皋吐类型
中原商文化的北渐及商王朝势力的北向拓展
陈朝云 (96)
【摘要】二里岗下层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郑洛地区。二里岗上层一期,商文化主要向北方拓展,此时商文化聚落遗址已蜿蜒扩展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北易水流域以南地区已成为早商文化的分布区,并肯能被早商政权多控制。同时,商文化沿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拓展,恰好形成了针对此时商文化西北方的“钳形包围”或“犄角”拱卫之势。中商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南部的分布比较密集。殷墟文化时期,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格局大体与中商文化基本相同,只是商文化分布区在北方已完全回缩到北易水流域以南。虽然殷墟式青铜器向北、西北传布很远,到达长城以北及河套地区,但这些商代铜器都是脱离殷墟文化陶器群孤立存在的,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殷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商文化向北方的扩张与退缩,是与商人的进退相联系的,反映了商王朝政治势力的北向消长。
【关键词】中原商文化; 北向拓展; 政治影响
内容提要:2008年,对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C地点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37座,墓穴为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集中分布在125度至145度之间,多数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主要是陶器,有筒形罐、壶、矮领罐、钵、尊等,器物组合以筒形罐和壶为主。还出土石质和骨质工具,玉、石质和贝、蚌类装饰品等。墓葬形制、葬俗一致,为同一文化性质的墓葬群。C地点墓葬的文化内涵与此前发掘的A、B两地点新石器时代墓葬基本相同,三者应是同一种文化性质,年代大体相当的同一类遗存,该类遗存是在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周邻多种考古学文化因素而成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可暂存“南宝力皋吐类型”,年代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晚期。
西安袁家崖墓葬年代为西周说
雷兴山 (104)
【摘要】以往研究均认为西安袁家崖墓葬的年代为商代晚期。本文通过对该墓随葬品年代特征、商文化因素出现背景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墓的年代应为西周早期,并提出了一条区别关中地区商代与西周时期考古学遗存的断代标准。
【关键词】袁家崖墓葬; 西周; 断代标准
《师旂鼎》所反映西周的军法制度 龚军
(110)
【摘要】《师旂鼎》铭文所记载的是一篇军法判例。本文根据铭文记载的内容归纳出西周有关军法制度的若干法律条文,这些条文反映了西周初期司法程式的完备,对西周法律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师旂鼎》; 西周; 军法制度
唐宋之际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 黄义军
(113)
【摘要】本文结合考古学与陶瓷工艺学的成果,在梳理唐宋之际南方白瓷生产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南方地区早期的白瓷生产,并不是仿照青白玉的效果。青白瓷的产生体现了南北瓷业技术的结合,繁昌窑可能是最早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
【关键词】唐宋时期; 白瓷; 青白瓷
篇名:河南安阳县西蒋村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南京明代墓葬出土玉带板浅议 宋燕
(120)
【摘要】南京明代墓葬出土玉带为玉銙之带,即镶玉片的革带,用于腰带上,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器,同时带代表着佩带者的身份。以此为依据,本文结合明代墓葬考古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对南京地区明代墓葬出土的玉带板,按其装饰方法之不同进行归类,并根据早、中、晚三期时代特点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南京; 明代; 带板; 装饰; 分析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学理论与发现
关于地层堆积和灰坑的几个问题 燕生东
(128)
【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地层堆积、灰坑和界面等遗迹现象的概念、形成过程、方式、年代、以及相应的考古发掘清理和记录方法。
【关键词】地层堆积; 灰坑; 界面; 遗迹形成过程
关键词:河南安阳县 西蒋村遗址 下七垣文化 商文化
●考古技术与文物保护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
杜久明、李存信、岳占伟、岳洪彬 (134)
【摘要】田野考古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是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殷墟宫殿区内发掘的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物,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土质文物的原则和要求,经过针对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处理和保护。
【关键词】建筑基址; 土质样品测试; 结构修复; 试剂保护
内容提要:2006年,对河南安阳县西蒋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试掘,并对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面积80平方米。此次调查与试掘发现了下七垣文化遗存和洹北商城时期遗存。其中下七垣文化遗存有灰坑14个,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以陶器为主。洹北商城时期遗存有灰坑2个,出土遗物只有陶器。西蒋村遗址的下七垣文化遗存可分为两期三段。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洹河流域洹北商城时期商文化与本地下七垣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足北山石窟环境检测分析
陈卉丽 (139)
【摘要】本文对北山石窟区2002年环境大气中的SO2、NOx、TSP三项污染因子进行监测分析,指出北山石窟区空气质量属轻度污染,TSP是主要污染物。
【关键词】北山石窟; 大气污染物; 监测; 分析
●学者•学术史
中日近代考古学产生期的比较
蔡凤书 (143)
【摘要】中国和日本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期在许多地方有其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探讨这些异同点是当代兴起的比较考古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关键词】中国; 日本; 近代考古学史
篇名:重庆市奉节县桂井战国秦汉墓地
作者:南开大学历史性考古专业 奉节县文物管理所
关键词:重庆 奉节 墓地 战国晚期 汉代
内容提要:2005年秋,南京大学历史系发掘重庆奉节桂井墓地,清理土坑墓6座,砖室墓1座。有5座土坑墓位置集中,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出土巴式柳叶形剑和楚式的陶鼎、陶壶、铜璜等等,具有巴、楚文化交融又以楚文化为主的特色。其中M4出土大、小两组陶鼎足,每组各代表了7件陶鼎,都是楚式的。有2座土坑墓使用了铁棺钉。东汉砖室墓出土陶俑、陶盆和十分少见的陶摇钱树座等。本次发掘为研究重庆地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篇名:关于南宝力皋吐墓地文化性质的几点思考
作者:朱永刚 吉平
关 键 词:南宝力皋吐墓地 文化性质 文化成份 多元组合
内容提要:南宝力皋吐墓地既含有小河沿文化、偏堡子类型等与周邻文化相对应的成份,又渗透有来自北方尚不确定的一些文化因素,还有自身特点鲜明的陶器群。然而,它既不是小河沿文化的地方变体,也不是偏堡子类型向西流布的文化变异,而是不同文化成份的多元组合。多元文化构成是南宝力皋吐墓地最显著的特征,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与已知的考古学文化皆不同,这是一种尚未认识的新石器文化,拟定名为“南宝力皋吐类型。
篇名:三 年 奅 令 戈 考
作者:王 峰 石 晓
关键词:铜戈铭文 地望 年代
内容提要:从铭文特点分析新出铜戈系三晋地区韩、魏兵器,并考证了奅之地望当在魏境内,由此推断戈铭纪年为公元前225年。
篇名:西汉帝陵选址研究
作者: 焦南峰
关键词:西汉帝陵 选址 传统墓地选择习俗 风水思想
内容提要:西汉帝陵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位置排列纯属必然中的偶然因素所致。言其必然是因为西汉帝陵的选址继承于传统墓地选择习俗,受制于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政权稳固的需要;言其偶然是指皇帝本人的情感因素有时也起决定性的作用。西汉帝陵的分布与其牵强地说它是与贵族公墓制相适应的昭穆制度的产物,勿宁说是把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地理形势、政治需要和帝王个人好恶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典范。
篇 名:殷墟四期晚段遗存年代窥观
作 者:刘克甫
关键词:武王克殷 后冈圆葬坑 铜鼎形态指数 西周早期金文字体
内容提要:武王克殷后,在现今的安阳小屯一带仍有殷遗民居住,因此殷墟必然会存在西周初期的文化遗存。笔者早年就曾经撰文讨论过后冈圆葬坑 (HGH10),提出其文化属性尽管仍归于商文化范畴,但其年代则已进入西周初年。现又根据所出铜器的器形及铭文字体,与相关材料对比分析,对此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了殷墟四期晚段的M1713与HGH10的年代当属成王时期。
篇名:腹土寄生物考古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蓝万里 张居中 翁屹 樊温泉
关键词:寄生物考古 墓葬腹土 方法探索 贾湖遗址 西坡遗址 兴田遗址
编辑:历史文物 本文来源: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2011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关键词: www802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