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发掘
四川茂县下关子遗址试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
(3)
【摘要】下关子遗址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陶质有夹砂、泥质,颜色有黑褐、灰褐、灰、黑皮陶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齿状花边口沿和绳纹花边口沿装饰、瓦棱纹、交错绳纹、乳钉纹等。陶器以手制为主,部分经过慢轮修整加工,多数见刮抹痕迹。器形多平底和假圈足,其中罐最多,有侈口、鼓腹、长颈鼓腹、敛口、直口诸种,另有喇叭口壶形器、陶臼等。石器分打制和磨制,器型有刀、穿孔石刀、锛、斧、切割器、砍斫器、尖状器、盘状器等。骨器见有笄。与绵阳边堆山、江油大水洞等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也与宝墩文化的某些因素相似,属于四川盆地的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约4800~4500年。遗址面积较大,属河谷台地型聚落遗址,是龙山时代四川盆地西北缘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
【关键词】下关子遗址; 龙山时代; 宝墩文化; 河谷台地型聚落
汉代画像石墓 发布时间:2011-04-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尤柔螭点击率: 画像石墓是汉代墓葬形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型。早在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金石录》中多有记载,如山东嘉祥武梁祠等。清代金石学家也有关注。根据近代以来科学发掘与搜集调查的结果,汉代的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湖北、陕西、山西以及河北、浙江等地,尤其以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北部等地的发现最为重要。此外在四川、河南等地还流行用画像砖构制的画像砖墓。近年来,有关画像石墓的研究,往往根据画像石的雕刻风格和画像石墓的构筑方式把汉代的画像石墓分为几个主要大区域,即山东与江苏北部地区,河南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地区等。各个地区的墓葬结构与雕刻内容形式有所差别。 汉代画像石大约最早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最早的画像石墓目前可以早至西汉晚期。近年来在河南南阳、江苏徐州、铜山、山东邹城等地发现了西汉晚期的画像石墓,如1975年在南阳赵砦发现的一座西汉晚期画像石墓。其由墓门、前室、主室与两个侧室组成。只在门柱与门扉上有线刻的楼阁、门阙等图案。上面涂有彩色。研究者认为其为画像石的早期形式。1978年发掘的河南南阳唐河新莽始建国天风五年冯君孺人墓,由前室及两侧的耳室、中室、两座后室与回廊等部分组成,规模宏大,除前室、耳室和中室的顶部使用砖砌以外,全部用石块砌筑而成。墓门和墓室内部有大量画像石刻,是画像石墓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东汉时期,上述各个区域广泛流行着各种规格的多墓室画像石墓。其中小型的有前后两室,大型的可以达到七八座墓室。在这些主要以石材构制的墓葬内部,装饰有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画像石。主要安排在墓门、石柱、横梁与主要墓室的墙壁上,构成象征宇宙的充满神话色彩的神仙天界、现实社会种的生活场面以及表现伦理道德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环境氛围。这种布局安排与壁画墓的设计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这种耗资巨大的丧葬方式,是在西汉兴起的横穴式土洞室墓与砖室墓基础的一次墓葬形式改革。如着名的山东沂南画像石墓,有前、中、后三个主要墓室,东侧附有三个侧室,西侧附有两个侧室。后室还用石壁隔成并列的两间。墓中安排了攻战图、祭祀图、升仙图、历史人物故事图、神仙怪兽、仙草嘉禾等73幅画像。这个墓葬整体设计周密细致,雕刻精美豪华,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是东汉时代厚葬风气的突出代表。 画像石墓是壁画墓的直接延续,陕北等地东汉画像石墓出土的画像石刻在出土时上面还有各种彩色。而其比壁画更加坚固长久豪华,成为厚葬风气中新的墓葬形式。这种把石刻技艺大量带入墓葬建筑工程的做法促进了文字铭刻成为墓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地面上逐渐出现了墓碑、神道、石墓阙等石刻,而在这之后,在墓葬中,画像石题记、墓记、墓表都在这以后逐渐产生发展。参考资料:赵超:《古代墓志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四川广汉高坪镇双石村北宋砖室墓清理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广汉市文物管理所 (15)
【摘要】四川广汉市高坪镇双石村发现一古墓葬,经过清理与发掘,出土了一批随葬器物,有陶器、陶俑、金银器、铜镜、水晶饰件等。经判断,该墓为宋代砖室墓。
【关键词】考古发现; 宋代砖室墓; 陶俑
●探索与研究
20世纪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潘其风
(25)
【摘要】古人类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后,从最初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外国学者,发展到今天已拥有一直自己的研究队伍,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本文对此作了回顾,并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古人类学; 考古发现; 人类化石; 研究成果
关于细石器技法起源的一点看法
何锟宇 (38)
【摘要】宽型楔形石核是剥取细石叶的母体之一,对研究细石器技法的起源和工艺传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华北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楔形石核的工艺和年代早晚,认为华北地区以宽型楔形石核剥取细石叶的工艺可能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宽形楔形石核; 华北地区; 西伯利亚地区
成都金沙遗址雍锦湾墓地人骨鉴定报告
魏东、朱泓 (44)
【摘要】本文对出土于金沙遗址雍锦湾墓地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的鉴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该墓地特殊的葬俗进行了分类描述,希望从人类遗骸的角度对该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金沙遗址; 墓地; 人骨鉴定
三星堆-金沙遗址商周礼乐文明研究——“尸”的艺术再现 幸晓峰
(48)
【摘要】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对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从文化、考古、艺术的综合视角,分析解释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形塑像,是祭祀礼仪的主体形象“尸”的再现。他们揭示了一个史实,即祭祀礼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物塑像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祭礼仪式中充当特定角色,即受祭者——“尸”的肖像,他们被作为活的个体,与神沟通,往往是领袖人物或者蜀王的化身,主祭对象为神和先祖。古蜀设“尸”的祭祀礼仪具有连续性,时间跨度大约在夏至商周之际,期间,三星堆遗址期为稳定和快速发展期,到金沙遗址期为转型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礼乐文明碰撞、融合。
【关键词】三星堆-金沙; 礼乐文明; “尸”; 艺术再现
战国时期古蜀社会的变迁——从墓葬分析入手 江章华
(53)
【摘要】通过对成都地区考古发掘墓葬的分析,反映了战国时期古蜀社会有着明显的变化。从随葬器物看,社会阶层比较复杂,而应对战争是当时的头等大事。
【关键词】古蜀; 战国时期; 墓葬; 社会变迁
都江堰渠首出土汉石刻人像探讨
李绍明 (60)
【摘要】都江堰先后出土有汉代石像共四尊,从传世文献记载与石刻题汇来看,笔者认为其中一尊为李冰像,三尊为神像。而这些石像的功能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纪念和祭祀李冰的性质,又有借助神性以镇水的目的。
【关键词】都江堰; 李冰; 汉代; 石刻人像
徐州新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
郝利荣 (62)
【摘要】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汉代; 石祠; 墓室; 画像石
亦有甲第 既丽且崇——四川成都“宅院”画像砖反映的东汉居住建筑形象 张薇薇
(69)
【摘要】成都东汉墓葬出土的“宅院”画像砖,采用平面布图方式,揭示了当时蜀地高级住宅的空间结构,并刻画了一些细部形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因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 宅院建筑; 墓葬; 成都考古
南朝墓壁画上的羽人和神仙形象
杨瑾 (73)
【摘要】本文对南朝墓壁画的羽人、神仙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着重探讨了南齐墓壁画中羽人和神仙的特点,反映的观念及其社会背景。
【关键词】南相; 羽人; 神仙
北京图书馆藏北宋“彭司空买地券”考释——兼与韩森(Valerie
Hansen)女士商榷
郎俊彦 (78)
【摘要】北京图书馆藏有一批北宋“彭司空买地券”石刻拓片,内容较为特殊,外国学者曾引用过该材料,笔者认为释读有误,并认为《汇编》一书对该石刻性质判断也不对,故而作了重新释读,并对其性质、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北宋买地券; 碑刻; 道教; 丧葬习俗
泸州宋代武士石刻
邹西丹 (84)
【摘要】泸州宋墓出土的石刻中,有一批武士形象,其中大多为男性武士,还有几件女性武士。文中对这些武士的装扮、雕刻技法以及艺术风格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其文化特色。
【关键词】泸县宋墓; 武士形象; 雕刻技法
成都蒲江县南宋窖藏铁钱及相关问题
曽咏霞、霍宏伟 (88)
【摘要】蒲江县出土的窖藏铁钱,经过清理,种类较为丰富。本文介绍了这批铁钱,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南宋窖藏; 铁钱; 年号钱; 钱监
编辑:历史文物 本文来源:澳门新葡8522最新网站四川文物2008年第2期,汉代
关键词: www802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