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考古新收获
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东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4)
●考古新收获
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4)
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北郊配合基建工程,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墓葬,此墓南距北周安伽墓约150米,东距北周史君墓约2000米。墓主人名业,为粟特地区的康国人,是西安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第3座粟特人墓葬。墓内出土的围屏石榻线刻精美、内容丰富,出土的墓志字体俊秀、内容翔实,是研究北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4)
西安长安区郭杜镇清理的三座宋代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36)
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项目,在西安市北郊张家堡发掘了一座新莽时期墓葬(M115),出土器物丰富。此墓为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圹砖室墓,由墓道、南北耳室、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器物204件(组),有陶、铜、铁、铅器等。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应为新莽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的铜鼎和大釉陶鼎以及由其形成的九鼎组合属首次发现,对新莽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54)
2005年元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南郊雁塔南路东侧清理发掘了一批古墓,其中有元代王世英墓(M11)一座。M11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式双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过洞和小龛组成。此墓早年被盗,但前室随葬器物基本未被扰动。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瓷器、铜钱及墓志等。M11的墓葬形制在西安地区已发掘的元墓中未出现过,其中出土的2件骑马俑,为头戴毡帽的女子;女立俑中1件着男装,反映了蒙古族妇女的特点。
福建武夷山市发现唐墓
赵爱玉 (69)
(武夷山市博物馆 馆员)
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1)
澳门新葡8522最新网站,●研究与探索
史前玉器中的“双子琮”——兼说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冠饰 王仁湘
(7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琮有时会成对出现,它们的取料和制作相同,纹饰配合成组,可以称之为“双子琮”。双子琮可以分为预制和改制两种,由结合部的细微差别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有些双子琮已经失落了它的另一半,但双子琮的出现一定是有着特别的含义。此外,本文又提出了良渚文化玉器上兽面纹与人面纹的释读问题,认为所谓“人面纹”其实也是一个兽面,应当是神兽的冠饰图案。
2001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南郊发掘了北魏墓2座(M4、M5)、北周墓1座(M3)。3座墓均为南北向“甲”字形长斜坡墓道土洞墓,随葬有大量精美彩绘陶俑,包括人物俑、骑马俑、镇墓俑、动物模型、牛车等。M4、M5各出土墓志1块。据墓志,M4墓主是韦辉和,葬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M5墓主是韦乾,葬于永熙三年(534年)。M3虽未出墓志,但根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测应属北周时期。M3与M4、M5东西并列分布,应属家族墓葬。
北周康业墓志考略
程林泉、张翔宇、山下将司 (82)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馆员;
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
酒封小考
望野 (85)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那迦文化研究中心)
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遗物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50)
●书刊评介
《北褔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评介 张弛
(92)
●研究与探索
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出土九鼎及其相关问题 张小丽 (53)
南京出土六朝椽当初研 贺云翱 (56)
●石窟造像
山西高平石堂会石窟 李裕群、衣丽都 (67)
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86)
窦寨村北周佛像石刻造像窖藏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窦寨村东,汉长安城遗址中心区偏北。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其作了清理发掘,共出土石刻佛像6尊、菩萨像6尊,以及大量的石刻残块和陶片。造像均为青石质,有不同程度的残缺,身上的贴金彩绘保存较好。从制作手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推断,造像的时代应为北周时期。窦寨村北周佛像石刻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汉唐之间长安地区佛教寺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博物藏珍
咸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 王亚庆 (95)
(责任编辑:高丹)
编辑:历史文物 本文来源:文物2009年第5期
关键词: www8029com